2012/7/2 9:36:00 浏览:708 来源:佛山家教网
终身学习不只是说说
不久前,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1年《社会心态蓝皮书》,这是我国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。蓝皮书认为,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,而“对子女发展的期望”位列当代人生活动力榜首。
望子成龙不应盲目
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是每个家长的愿望,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值得肯定。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认为,家长在“成龙”的观点上存在一定盲目性。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成功,一些家长不分析孩子的自身条件、兴趣、爱好,社会上哪些专业热门,受人瞩目就希望孩子做什么。“别人的孩子学钢琴,我的孩子也不能落下”之类的从众心态很普遍,却没有考虑孩子究竟是否适合。“说到底是家长的教育观、成才观背后太功利。”杨念鲁表示,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太功利,对于孩子成长的期望也不应该太功利。做到不功利的方法就是要根据孩子的自身发展的特点,根据他的兴趣爱好特长,给他适合的教育,给他提供适当的环境,让他得到充分发展,也就是使每个孩子自身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、张扬、展示和实现。
如果一个孩子形象思维能力较强,喜欢文学艺术,如果家长拼命拉着他学奥数,就是一种不公平;如果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强,创造意识很强,家长偏偏让他学习学术性强的理科,也是一种不公平。很多家长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并不特别出色,但却培养他去重点学校、重点班,孩子的学习跟不上,结果是孩子越来越自卑,本来具有的优势反而丧失了。这就是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教育。
树立人人可成才的价值观
如何能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?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,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改进教育教学方法。社会和家长的人才观念需要更新: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,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强,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好,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。如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,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层次的,社会的心态要平静下来,相信人人都能成才。成才的路并非只有考名校一条,课程也并非学得越多越好。《纲要》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,面向全体学生,促进学生成才,树立多样人才观念,尊重个人选择,鼓励个性发展,不拘一格培养人才。教师和家长都要尊重学生,相信学生,理解学生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发展能力,人人都能成才。
北京四中副校长常菁认为,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。对学校来说,应当为孩子成长营造多元空间,让孩子们在学校中快乐的生活,同时能够感受到对于学习的渴望,并且培育孩子心中的理想。“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功利的现实状态下,在我们如何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,能够激发他们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,这可能是摆在学校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,也需要学校、家庭包括社会共同来完成。”
家长责任:建设学习型家庭
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,孩子在家庭里成长,父母的思想、做人的准则、基本素养,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。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比较安静的学习环境,如合适的书桌、台灯等,这些物品能适应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。不要在孩子做作业时唠唠叨叨,以免打断他的思路,分散注意力。要尽量培养孩子独立、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。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认为,如果仅仅依赖学校想解决学生所有教育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。对于孩子的教育,不能光靠简单的说教,为了自觉和正确地担当起父母的教育责任,所有的家庭都应首先成为学习型家庭。
学习型家庭的灵魂表现为先进的家庭文化,先进的家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。“孩子从0到6岁、从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到大学的成长进程中,父母必须跟着他一起成长,与时俱进、不断学习,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。”季明明指出,现在的父母在这方面的意识、能力、水平方面普遍需要提高。对很多父母来说,首要任务是好好地学习、领会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精神,这也是成为合格父母的必由之路。常菁认为,随着社会的发展,成人世界的精神塑造,特别是家庭文化的建设,是尤为重要的。“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更加优秀,我们一定要从今天的成人开始做起。”